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72年,是国家为促进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早设立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拥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示范基地、西安市电力电子器件与高效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平台和功率半导体器件及装备创新团队。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这一系列国家及国际化的认可,充分彰显了雄厚的办学实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集成电路产业尚未如今日般蓬勃发展之时,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展现出了敏锐的产业洞察力,前瞻性地开设了“集成电路测试”课程,这在当时的高校中并不多见。这一超前布局,源于专业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测试环节是集成电路从设计走向应用的关键桥梁,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予以重视。
然而,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测试技术的不断演进,专业团队在集成电路测试实践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现有教学设备老旧、台套数不足;另一方面市场上很难找到既贴近产业实际又适合教学的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产业界应用的自动化测试设备(ATE),固然功能强大,但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架构以及为追求效率而高度集成的“黑盒”式操作,恰恰与教学所追求的“循序渐进”和“原理深究”背道而驰,且普遍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支持。
面对挑战,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过去采购和使用IECUBE-3100平台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再次选择与IECUBE合作,引进了IECUBE-3100的全新升级产品——IECUBE-3839集成电路研发及量产测试通用平台,并在IECUBE的专业支持下,成功引入并落地了一套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实践教学方案。

新引入的IECUBE-3839平台(图右)与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IECUBE-3100平台(图左)
这套方案的核心,由以下三大理念构成:
该方案的设计旨在全面匹配产业对多元化测试人才的需求。为此,它在同一套教学平台上再现了两种典型的测试工程师工作场景:一是构建了供“研发测试工程师”进行手动调试、探究底层原理的“手动测试区”;二是提供了供“ATE测试工程师”进行自动化程序开发与部署的“自动测试区”。

新引入的IECUBE-3839集成电路研发及量产测试通用平台,其设计集成了手动调试与自动测试功能,用以支撑“双场景”教学模式
“三步走”教学,构建能力养成的科学路径。
为破解工业ATE设备的“黑盒”难题,解决方案严格遵循“先懂原理,后验证,再创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步走”教学路径: - 第一步:软件交互,理解指标。学生使用IECUBE专为教学场景开发的配套板卡及软件,无需编程,仅通过配置参数,即可采集真实的芯片测试数据。这一环节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深刻理解芯片各项测试指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 第二步:动手搭建,验证原理。在理解了核心指标后,学生将亲自动手,在面包板上搭建实际的测试电路,并编写基础程序来复现测试过程。这一步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紧密结合,把“为什么这么测”真正内化于心。
- 第三步:工具赋能,迈向工程。 最后,学生将使用LabVIEW、Python等行业主流工具链,开发完整的自动化测试程序与界面。这使他们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实际研发和量产测试岗位的要求完全匹配。
“全周期”资源,保障教学落地的可行性。
IECUBE为该方案提供了“交钥匙”式的全周期支持。其中不仅包含了硬件平台,更配套了涵盖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基础、混合信号、模拟与数字IC测试等在内的62个建议课时的完整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和技术支持,有力保障了课程的高质量开设。
这套集成电路测试实践教学解决方案,为西安理工大学带来了积极的教学成效:
- 学生能力培养的多维提升:通过"双场景"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门课程中获得了对研发测试和量产测试的双重认知和实践经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 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增强:通过“理解指标-手动验证-自动开发”的“三步走”训练,学生既会操作,更懂原理,所掌握的多元技能使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
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表明,破解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养难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产教深度融合。这次探索让我们看到,当一所高校的前瞻性教学理念,与具备教育理解力的企业合作,既能引入产业前沿技术,又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作为技术服务方,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到此次实践中。未来,IECUBE将继续脚踏实地,致力于为更多高校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与教育界的同仁们一道,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